拉丁名: Emberiza cioides castaneiceps Moore
目: 雀形目
科: 雀科
属: 鹀属
特征描述: 全长l35~165mm。形态与灰眉岩鸡相似,但头顶呈栗红色;眉纹和颊纹白色;颚纹黑色;颏、喉淡灰白色;胸带栗红色,可与之区别。
亚种分布: 全世界共有5亚种,中国有3亚种,云南有l亚种。
采集地: 镇雄1963.11.9.。
形态特征: 雄性成鸟:前额、头顶至后枕及耳羽深栗红色;眉纹和颊纹白色;眼先及颚纹黑色;颏、喉、颈侧及上胸均灰白色;上体余部浅棕黄色,上背杂以栗褐色纵纹及黑色轴纹;腰至尾上覆羽栗红色;中央1对尾羽淡栗红色,并具黑褐色羽干纹;最外侧2对尾羽各有1 块楔形白斑;其余尾羽黑褐,各羽狭缘灰白色;两翅黑褐,覆羽和内侧飞羽的外翻缘以淡栗红色;外侧飞羽的外(甲+羽)缘以棕白色;上胸有1条明显的栗红色横带;下胸及两胁淡栗红;腹部和尾下覆羽淡棕黄色。 雌性成鸟:通体羽色较雄鸟为淡;头顶、后头和背部浅褐而沾棕色,并杂以黑褐色纵纹;眉纹、颊纹、颏和喉等均淡棕黄色;耳羽栗红色;眼先和颚纹的黑色较淡;上胸的栗色横带不显著;两胁淡栗红,但比雄鸟稍淡。 虹膜暗褐色;嘴灰黑色,下嘴较浅淡;跗蹠和趾肉褐色,爪黑灰褐色。
分布: 绥江、永善、镇雄,为留鸟。省外见于甘肃东北部和东南部、陕西南部、山西、河北、河南、山东,四川东北部万源至中部雅安、峨边,贵州、湖南、江西、安徽、江苏、浙江、福建,为留鸟(在山西东南部与E.c.weigoldi亚种混交);广西、广东、台湾,为罕见旅鸟或冬候鸟。国外分布于朝鲜半岛中部和南部。
资料: 常见于丘陵、低山及高山,但海拔偏低。冬季,喜活动于空旷而隐蔽的河滩砾石或草坡、耕地和草坪,也见于河谷两侧的岩石、灌木丛或草丛问。除繁殖期成对或结小群活动外,常几只到几十只一起,在地上觅食,或在玉米秆、电线、电杆、灌木和乔木枝上休息。也可见与灰眉岩鹀、小鹀等混群。以昆虫和杂草种子为食。 栖息地一般不超过海拔3000m。资源状况为常见种。区系从属为古北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