黄喉鹀

拉丁名: Emberiza elegans elegantula Swinhoe

目: 雀形目

科: 雀科

属: 鹀属

特征描述: 全长l32~152mm。雄性成鸟前额至头顶黑色,形成短的羽冠;宽著的眉纹和喉斑呈亮黄色;头侧和颏及宽阔的胸斑呈黑色;背面棕黄色满布黑色纵纹,肩羽沾灰;下体余部白色,两胁淡棕具黑色纵纹;最外侧2对尾羽内(甲+羽)白斑宽阔。雌性成鸟头顶和整个背面暗棕黄色;眉纹暗黄色;头侧黑褐杂暗棕黄色斑纹;颏、喉至胸淡棕黄;胸和胁部具暗栗褐色纵纹;腹至尾下覆羽白色;尾羽与雄鸟相似。

亚种分布: 全世界共有3亚种,中国有3亚种,云南有l亚种。

采集地: 贡山双拉娃1973.6.21~25.;泸水姚家坪1974.2.14.;腾冲l961.1.18.;中甸上桥头l981.10.22~24.;德钦l960.8.10.;丽江:城郊1960.4.15.,鲁甸l956.8.28.;维西:城郊1956.9.7.,偏天阁1956.9.14,;宾川鸡足山1981.11.10~12。

形态特征: 雄性成鸟:眉纹和枕亮黄色;头顶黑色,形成短羽冠;后颈缀灰;背、肩棕黄色,具黑褐色纵纹;腰至尾上覆羽灰褐沾棕:两翅褐黑,羽缘棕黄色;大、中覆羽具棕黄色宽缘;中央尾羽灰棕褐;外侧尾羽黑色,最外侧2对尾羽内(甲+羽)具大型白色楔状斑;眼先和头侧及颏黑色;上喉亮黄;下喉纯白;胸具黑色半圆形宽斑,下体余部近白;两胁浅棕具栗褐色条纹。 雌性成鸟:前额至头顶具黑褐色纵纹,羽缘棕黄色;眉纹和枕暗黄;颏和上喉砂黄色;胸淡棕黄具栗褐色纵纹;体羽余部与雄鸟羽色相似。 虹膜褐色;上嘴黑褐色,下嘴黄褐色;跗蹠和趾肉色,爪角褐色。

分布: 贡山、泸水、腾冲、宾川、永平、漾濞、大理、中甸、丽江、德钦、维西、永善、昭通、昆明,为繁殖鸟、冬候鸟。省外见于河北极南部,甘肃西南和东南部、南部武山,陕西南部、湖北西部、湖南西部和南部、贵州、四川,留鸟。国外分布于缅甸东北部山地,为冬候鸟。

资料: 成对或成小群活动于林缘及农作耕地旁的灌木中或草地上,以杂草种子为食。据吴至康等(1986)1980年6月l0日,在威宁县东山(海拔2300m)村寨附近的金丝桃灌丛中采得l巢。巢筑于小灌木近根处的地上,用粗大的茅草构成蝶状,内垫山羊毛和猪鬃,巢高5.0cm,深3.0cm,外径ll.5cm,内径7.0cm。巢内卵2枚,呈卵圆形,灰白色,缀以黑褐色斑点,钝端顶部更密集成块状。卵重分别为l.5g、1.5g,量度分别为l7.8mm×l4.3mm、17.0mm×14.1mm。卵内胚胎发育已完成。 栖息地海拔2000~2600m。资源状况为常见种。区系从属为古北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