短耳鸮

拉丁名: Asio flammeus flammeus(Pontoppidan)

目: 鴞形目

科: 鸱鸮科

属: 耳鸮属

特征描述: 体形中等,体长360mm。面盘明显;头顶两侧耳羽簇极不明显,上体棕黄或皮黄,具粗著的黑褐色纵纹,下体棕黄或白色,胸部暗褐色纵纹粗著,腹部则较细狭;跗蹠及趾全被羽。

亚种分布: Peters(1940)记述全世界共有9亚种,Howard&Moore(1980)记述有10亚种,其中仅有指名亚种分布于我国。

采集地: 寻甸羊街1976.1.23.;双江l976.2.8.;思茅l956.12.30.。

形态特征: 雄性成鸟:面盘发达,羽枝松散;眼周黑色;眼先及眉纹白色,羽干细纹及羽须黑色;颊部及耳羽皮黄白至土黄色,且具黑色羽干纹;皱领棕黄,具黑色斑纹;头顶两侧的耳羽簇短小,不外露,呈黑褐色而具棕色羽缘;背及两翅表面棕黄或皮黄,具粗著的暗褐色纵纹;肩羽、三级飞羽及翅上大、中覆羽的黑褐色纵纹特粗,而有横斑,外(甲+羽)羽端缀白色斑块;初级覆羽暗褐,具棕黄色块斑;外侧飞羽棕黄或黄白色,羽干黑褐,并具暗褐色齿状横斑,最外侧几枚初级飞羽先端黑色,基部呈棕黄色或黄白色,内侧飞羽先端转为黄白色;尾上覆羽淡棕黄,端缘浅灰褐;尾羽棕黄,羽缘淡棕白色,均具暗褐色横斑,中央尾羽近端部的棕色横斑中杂不规则的黑褐色斑块;颏白,下体余部棕黄或白色,胸具粗著的黑褐色纵纹,腹部转为细狭;覆腿羽黄白;跗蹠被羽至趾端。两性相似。 虹膜金黄;嘴和爪黑色。

分布: 思茅、双江、寻甸、景洪、腾冲等县,冬候鸟。国内在内蒙古北部繁殖,越冬时遍布全国。国外在欧亚大陆北部及美洲北部繁殖,在地中海南部、非洲北部、埃塞俄比亚、巴勒斯坦、阿丁湾、美国加利福尼亚南部、危地马拉、墨西哥、古巴、印度北部及东南亚地区越冬。

资料: 平时栖息于草丛中,在平原及沼泽地带有时也可见到。此种鸮能在白天活动,食物主要为鼠类,也食小鸟及昆虫。 在云南省分布于海拔620—1400m。资源现状为稀有种,属国家11级重点保护种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