拉丁名: Strix aluco nivicola(Blyth)
目: 鴞形目
科: 鸱鸮科
属: 林鸮属
特征描述: 体形中等,体长约390mm。头圆,头顶两侧无耳羽突;通体浅棕黄色或浅灰白色(亚成鸟);上体密布暗褐色虫蠹状斑纹,成斑杂状;下体具粗著的黑褐色纵纹及狭窄的暗褐色虫蠹状横纹,并散布白色点斑。
亚种分布: 据Peters(1940),全世界共有l2个亚种,而Howard&Moore(1980)记述有l3个亚种。我国有3个亚种:ma亚种体色较浅淡,羽缘近白色,分布于东北地区西南部(?)、河北东北部及山东济南;yamadae亚种体色浓暗,羽缘棕黄,体形较小,仅见于台湾;novicola亚种体色亦较浓暗,羽缘亦为棕色,但体形较大。云南省仅有novicola 亚种。
采集地: 昆明花红洞l974.6.8.,l985.3.12.,l986.7.4.;腾冲大塘l960.4.19.,l965.4.6.;潞西勐旺l965.3.12.;维西偏天阁1956.9.15.;贡山独龙江1990.10.27.。
形态特征: 雄性成鸟:前额黑褐,羽缘斑杂棕黄色;面盘羽枝松散;眼先和颏淡棕白色,羽干纹及羽须黑色;眉纹短,亦呈淡棕白色;两颊棕黄,具纤细的黑色羽干纹;皱领浅棕白,具黑色轴纹及羽端;头顶、后颈、背至尾上覆羽、肩及翅上覆羽均呈棕黄色,满布黑褐色虫蠹状斑纹;头顶至后颈的黑褐色斑纹较粗著,头顶中央几呈纯黑褐色;肩羽和中覆羽外(甲+羽)具宽阔白色斑块;小翼羽和初级覆羽黑褐,隐现棕黄色杂斑;飞羽暗褐,外(甲+羽)具淡黄白色齿状横斑,近端部横斑上或多或少缀黑褐色斑纹,一内(甲+羽)具皮黄或黄白色横斑,近端部横斑渲染褐色,基部呈淡皮黄色块斑;尾羽亦呈黑褐色,具染褐色的黄白色横斑,近端横斑亦或多或少缀有黑褐色斑纹,外侧尾羽内(甲+羽)的横斑呈淡棕白色;喉淡棕白色,羽基灰,常显露在外;下体余部棕黄色,胸和腹具黑褐色横纹和纵纹,并散布白色块斑;腹、腋羽、翅下覆羽、肛周及尾下覆羽和覆腿羽均呈淡黄白色,具暗褐色横纹;跗蹠被羽至趾端。两性相似,但雌鸟和幼鸟体羽多黑褐色而少棕黄色,通体羽色显得稍暗。 虹膜暗褐色;嘴角褐,先端黄;爪灰褐色。
分布: 昆明、腾冲、潞西、维西、贡山、丽江、永善等县,留鸟。国内尚见于西藏南部、甘肃南部、陕西南部、湖北、广东、广西、四川和贵州等地;国外分布于印度东北部、尼泊尔、锡金、不丹及缅甸北部。
资料: 主要栖息于沟谷阔叶林或农耕地及居民点的树林中,为夜行性鸟类。白天一动不动地栖立在靠近树干而有浓密叶丛的粗枝上,看起来很象一根枯死的树叉,黄昏时出来觅食。l988年10月于四川酉阳发现晚上成对飞至村镇的大树上不停的鸣叫,并将其猎获。食物包括小型兽类、鸟类、蛙及昆虫等。剖检2胃,胃内为麝(鼠句)(Crocidura sp.),巢鼠(Micromys sp.),家鼠及鞘翅目幼虫。吴至康等(1985)在贵州剖检3胃,见有鸟羽、鸟骨及昆虫碎片等。 在云南省分布于海拔1710--2670m。资源现状为稀有种,属国家Ⅱ级重点保护种类。区系从属广布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