拉丁名: Bubo nipalensis nipalensis Hodgson
目: 鴞形目
科: 鸱鸮科
属: 鵰鸮属
特征描述: 外形与鵰鸮相似,但体形稍小;头顶上有显著的耳羽突,上体深褐,多数羽缘杂白色或浅皮黄色;下体皮黄,腹部中央白色,喉及胸具深褐色横斑,并遍布粗大点斑;脚全部被羽。
亚种分布: 全世界共2个亚种(Peters,1940;Howard&Moore,1980);我国仅见有指名亚种。
采集地: 河口坝洒1954.4.6.。
形态特征: 雌鸟(春羽):眼先、颊和颏等满披以淡褐近白色的须状羽,在眼先的羽干大都黑褐色,在颏转为白色。耳羽发达,长达75mm,内(甲+羽)大都棕白色,而杂以黑褐色斑,或为黑褐色,而具有棕色缀黑的横斑;外(甲+羽)非纯黑褐色,即亦杂有棕色缀黑的横斑。上体包括内侧肩羽及翼上的覆羽概为黑褐色,头顶特浓而微具隐约可见的棕色横斑。背和翅上小覆羽,均杂以棕色横斑和羽缘,向后益著,尤其在腰羽和翼上的中和大覆羽等,这些棕、色部分均缀以黑褐色,呈云石状。外侧肩羽大都棕色,具黑褐色横斑。翼上的小翼羽和 初级覆羽几纯为黑褐色。初级飞羽黑褐色,具较淡的褐色横斑和先端。次级飞羽的横斑较著,且散缀以黑褐色。尾羽亦黑褐色,并缀以棕色横纹,羽端呈棕白色;横纹和羽端均或多或少地散缀以云石状的黑褐色斑点。外侧尾羽内翻的棕色横斑比较鲜亮,而几呈纯色。下体白色,稍沾棕色光泽,在胸特著。喉和胸等均杂以暗褐色横纹,而至腹和尾下覆羽则均缩短为“V”状斑。覆腿羽白色,密杂暗褐色横斑。腋羽和翼下覆羽的羽色与胸相似,但满布暗褐色“V”状斑。 虹膜褐色;嘴腊黄色;趾暗黄色,爪基角色沾红,渐转为黑色。
分布: 仅见于河口,留鸟。国内尚见于四川雅安、宝兴及会东(郑作新,1987)。国外见于印度、缅甸、泰国、老挝及越南。
资料: 林鵰鸮为典型的林栖鸟类。白天躲藏在茂密的树枝叶丛内,黄昏时才出来活动。据郑作新等(1957),1954年4月6日在河口采获1只雌鸟,傍晚栖于林缘的枯枝上,其腹部有孵卵斑,好象正在孵卵期。 标本采集地海拔580m左右。资源现状为罕见种,属国家Ⅱ级重点保护种类。区系从属东洋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