鵰鸮

拉丁名: Bubo bubo tibetanus Bianehi

目: 鴞形目

科: 鸱鸮科

属: 鵰鸮属

特征描述: 大型鸦类,体长在600mm以上。面盘和皱领不甚明显,虹膜亮黄色,头顶两侧具明显的羽突,形似双耳;体羽大都黄褐,上体满布黑褐色块斑;喉斑白色;胸、胁具浓密的褐色条纹,腹部及尾下覆羽具狭窄的褐色横纹;跗蹠和趾均被羽。

亚种分布: 据Peters(1940),全世界共有24个亚种,而Howard&Moore(1980)认为有23个亚种,Vaurie(1965)认为有20个亚种。我国录有7个亚种(郑作新,l987)。yenisseensis亚种体色最浅淡,体羽呈灰茶黄色,暗色斑纹较著而少,胸部条纹较阔并延伸至腹部,腹部横斑较粗著且少,国内仅见于新疆北部;ussuriensis亚种体色较yenisseensis亚种为暗,上体黑褐色纵纹较多,下体淡棕色近黄,国内见于东北三省、内蒙古伊克昭盟、河北及山西;kiautschensis亚种体色较暗,多棕色,上体浓密的褐色斑纹较少,且有狭细的暗褐色羽干纹,体形较ussuriensis亚种稍小;tibetanus亚种羽色较kiautschensis亚种浅淡,较少棕色,较多灰色,体形较大,而与ussuriensis亚种相似,但颈及胸部的暗褐色斑纹较浓密和宽阔;hemachcdana亚种羽色较tibetanus亚种更浅淡,上体少褐色,呈黄赭色,暗色斑纹较少,白色斑纹相对较多,下体也明显浅淡,呈棕黄色,褐色条纹及虫蠹状纹较少,分布于内蒙古西北部、青海东北部、新疆西部及西藏普兰、日土、噶尔等地;auspicabilis亚种羽色较hemachalana亚种暗,具更多的灰色而少暗黄色,国内见于新疆西北部准噶尔盆地阿拉山口;tarimensis亚种体色浅淡,接近于橙黄色,见于新疆东部哈密及南部罗布泊,西至尼雅河。云南有kiautschensis和tibetanus两亚种。

采集地: 贡山巴坡1973.11.12.。

形态特征: 羽色较kiautschensis亚种浅淡,上体的暗褐色斑较疏;下体亦少棕色,所具横纹和纵纹均较细狭。余与kiautschensis亚种相似。

分布: 贡山及德钦等地,留鸟。国内尚见于青海南部、四川西部及西藏东南部。国外无此亚种的分布记录。

资料: 栖息于居民点附近、山地森林的枝叶茂密处、裸露的岩石或峭壁的间隙间,夜间也见于农耕地带及居民点附近的高树上。夜行性鸟类,白天一般在密林中栖息,黄昏时飞出觅食,拂晓后又返回栖息地。l966年10月17日在花红洞发现其夜间站立于电线杆上,将其捕获,喂给乌鸦肉,饲养了两周。l973年11月12日深夜在贡山巴坡发现其站立于部队营房旁的电线杆顶上。 江明道(1984)在四川盐亭县于1982—1983年的不同季节收集鵰鸮的食物残块,经处理分析,结果表明鵰鸮的食物以鼠类为主,偶尔也捕食兔及雉鸡,鼠类中捕食数量最大的是黑线姬鼠(Apodemus agrarius)。 在云南省分布于海拔300——2100m。资源现状为稀有种,属国家Ⅱ级重点保护种类。区系从属广布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