鵰鸮

拉丁名: Bubo bubo kiautschensis Reichenow

目: 鴞形目

科: 鸱鸮科

属: 鵰鸮属

特征描述: 大型鸦类,体长在600mm以上。面盘和皱领不甚明显,虹膜亮黄色,头顶两侧具明显的羽突,形似双耳;体羽大都黄褐,上体满布黑褐色块斑;喉斑白色;胸、胁具浓密的褐色条纹,腹部及尾下覆羽具狭窄的褐色横纹;跗蹠和趾均被羽。

亚种分布: 据Peters(1940),全世界共有24个亚种,而Howard&Moore(1980)认为有23个亚种,Vaurie(1965)认为有20个亚种。我国录有7个亚种(郑作新,l987)。yenisseensis亚种体色最浅淡,体羽呈灰茶黄色,暗色斑纹较著而少,胸部条纹较阔并延伸至腹部,腹部横斑较粗著且少,国内仅见于新疆北部;ussuriensis亚种体色较yenisseensis亚种为暗,上体黑褐色纵纹较多,下体淡棕色近黄,国内见于东北三省、内蒙古伊克昭盟、河北及山西;kiautschensis亚种体色较暗,多棕色,上体浓密的褐色斑纹较少,且有狭细的暗褐色羽干纹,体形较ussuriensis亚种稍小;tibetanus亚种羽色较kiautschensis亚种浅淡,较少棕色,较多灰色,体形较大,而与ussuriensis亚种相似,但颈及胸部的暗褐色斑纹较浓密和宽阔;hemachcdana亚种羽色较tibetanus亚种更浅淡,上体少褐色,呈黄赭色,暗色斑纹较少,白色斑纹相对较多,下体也明显浅淡,呈棕黄色,褐色条纹及虫蠹状纹较少,分布于内蒙古西北部、青海东北部、新疆西部及西藏普兰、日土、噶尔等地;auspicabilis亚种羽色较hemachalana亚种暗,具更多的灰色而少暗黄色,国内见于新疆西北部准噶尔盆地阿拉山口;tarimensis亚种体色浅淡,接近于橙黄色,见于新疆东部哈密及南部罗布泊,西至尼雅河。云南有kiautschensis和tibetanus两亚种。

采集地: 昆明:花红洞1967.1.17.,l986.7.9.,市区东风路政法学校1966.2.14.;东川l l983.4.22—5.9.。

形态特征: 雄性成鸟:眼先和额污白色,羽须黑色;眼上缘黑色;面盘余部淡棕黄,羽干纹黑色,并满杂以褐色细纹;皱领黑色,羽片两(甲+羽)缘以棕色;头顶黑褐,羽端狭缘棕黄色;耳羽突较长,呈黑褐色,羽片内(甲+羽)缘以棕黄色;后颈棕黄,具粗著的黑褐色纵纹及纤细横纹;上背及肩暗褐,满杂棕黄色斑点;腰及尾上覆羽棕色,具细狭的暗褐色波形横纹;翼覆羽淡棕黄,具较宽阔的黑褐色横斑及暗褐色虫蠹状斑纹;飞羽棕黄色,羽片外(甲+羽)浅淡,内(甲+羽)浓艳,并具宽阔的黑褐色横斑及虫蠹状细纹;尾羽亦呈棕黄色,亦具暗褐色虫蠹状细纹及暗褐色横斑;颏白,喉除皱领外亦白色,下体余部棕黄,胸具粗著的黑褐色羽干纹,腹部羽干纹变细,并具狭窄的黑褐色横纹;肛周及尾下覆羽亦棕黄,具狭窄的黑褐色横纹;覆腿羽棕黄,具暗褐色横纹;跗蹠被羽至趾端。两性相似。 幼鸟:1983年4月22日采自东川的幼鸟全身密被皮黄色绒羽,各羽均具暗褐色横斑;眼先及面盘已与成鸟相似;上背及胸部已长出几片棕黄具暗褐色羽干纹及点斑的正羽;翅上覆羽、飞羽及尾羽已长出,但均被鞘,羽色与成鸟相似。1983年5月9日采自东川的另一幼雌,除头顶、后颈、喉及上胸、腹部密被具暗褐色横斑的棕黄色绒羽外,余与成鸟相似。 虹膜黄色;嘴暗蓝灰色,先端较黑;爪亦暗蓝灰色。

分布: 昆明、东川、永善、腾冲、景洪、蒙自等县,留鸟。国内见于甘肃南部、陕西南部、山东、河南,南至福建、广东、广西,西抵四川北部。国外见于朝鲜及日本福江岛和奄美岛。

资料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