拉丁名: Otus spilocephalus latouchei(Rickett)
目: 鴞形目
科: 鸱鸮科
属: 角鸮属
特征描述: 体型较小,体长约l86mm。上体棕黄,具暗褐色与浅黄色相并的纤细横斑;尾羽棕黄,具不甚规则的暗褐色横斑;下体浅棕黄,亦具暗褐及淡棕白色相并的纤细横斑。
亚种分布: 全世界共有9个亚种(Peters,1940;Howard&Moore,1980),我国录有latouchei和hambroecki两个亚种。hambroecki亚种后颈有显著的白色领圈,下体白色有淡褐色虫蠹斑,仅见于台湾。
采集地: 江城岩脚1972.6.24—25.。
形态特征: 雄性成鸟:面盘暗棕黄色;眼先具羽基皮黄色、羽端暗褐色的长形须羽;前额皮黄色,并向后延伸形成眉纹;上体棕黄,具暗褐色和皮黄色相并的纤细横斑;小翼羽、初级覆羽、飞羽和尾羽表面亦呈棕黄色,但较背羽稍浓艳,并具黑褐色横斑或波形横纹,内(甲+羽) 黑褐,羽缘具淡棕色齿状斑;第3—5枚初级飞羽外(甲+羽)具2或3道淡棕白色齿状斑;颏、喉纯棕黄;下体余部淡黄色并具白色和暗褐色相并的纤细横纹,腹部中央、尾下覆羽和覆腿羽纯棕白色。两性相似。 虹膜黄色;嘴角黄色;跗蹠被羽,趾灰黄褐色,爪褐色。
分布: 江城、镇康等县,留鸟。国内还见于福建、广西、广东、海南等地。国外分布于印度支那北部。
资料: 1972年6月25日中午曾见二十多只结群在路边的灌丛上栖息,并采获1只,胃内全为鞘翅目和膜翅目昆虫。据郑作新等(1991),生活在海拔l000一3000m的高山常绿林中,营夜行生活,白天躲藏在阴暗的地方或黑暗的洞穴中。 在云南省分布于海拔1440--1700m。资源现状为稀有种,属国家Ⅱ级重点保护种类。区系从属东洋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