拉丁名: Carpodacus erythrinus roseatus(Blyth)
目: 雀形目
科: 雀科
属: 朱雀属
特征描述: 全长l25~164mm。体形中等;嘴短而宽厚,嘴峰较曲;雌雄鸟均无眉纹。雄性成鸟前额、头顶至后枕和腰羽纯赤红色;背和肩羽暗褐而多少渲染红色;喉和胸赤红,腹至尾下覆羽白色而无暗褐色斑纹。雌性成鸟上体橄榄褐而具暗褐色纵纹;下体白色,斑杂黄褐色纵纹;胁部几纯褐色。
亚种分布: 全世界共有5亚种,中国有2亚种,云南有l亚种。
采集地: 贡山:巴坡l973.1.23.,l973.5.12~27.,马库l973.5.26.;潞西:遮放1962.3.31.,勐旺l965.3.20.;中甸:小中甸1981.8.14~17.,吉沙l981.8.22~23.;德钦1960.7.16~17.;维西l956.9.5.;昆明谷律l990.4.9.;新平者龙l977.10.31.;双江青平l964.7.1~5.;景东:黄草岭l957.1.23.,l960.5.26.,l964.11.17.,磨刀河1957.1.23.,l964.1 1.5.;勐海:城郊1960.2.14.~3.1.,勐混l958.12.26.;景洪:车里1960.1.3.,勐养l960.3.17~30.:勐腊:易武1960.1.19~28.,勐仑l960.1.31.;蒙自期路白l985.4.6.;盐津l963.11.24.。
形态特征: 雄性成鸟:头顶和枕深洋红色;背、肩暗褐而渲染以深红色;腰和尾上覆羽红色;两翅暗褐,飞羽外(甲+羽)具淡褐红色狭缘;翅覆羽宽缘以浅洋红;尾羽黑褐,羽缘微棕或沾红;眼先暗褐;耳羽褐而杂以红色;颊以及颏至喉洋红;下胸及腹部转淡;下腹中央至尾下覆羽白而沾粉红色;翅下覆羽灰色。 雌性成鸟:上体暗橄榄褐,冬羽沾橄榄黄隐现暗褐色纵纹;两翅和尾羽黑褐,外(甲+羽) 具橄榄黄狭缘;内侧飞羽及大、中覆羽具近棕白色羽缘或宽端;颏喉近白具暗褐色纵纹;胸淡黄褐色,布有暗褐色纵纹;下体余部污白沾淡皮黄;腹部中央至尾下覆羽近白色;胁几纯色;腋羽和翅下覆羽浅皮黄色。 虹膜暗褐;嘴角褐,下嘴较淡;跗蹠和趾褐色。
分布: 贡山、腾冲、盈江、潞西、陇川江与怒江间山脉、福贡、保山、永平、漾濞、宾川、祥云、中甸、德钦、丽江、维西、大理、耿马、沧源、双江、景东、勐海、勐腊、景洪、昆明、新平、永善、盐津、昭通、大关、师宗、蒙自、屏边,云南北部高山地区,为繁殖鸟;南部地区,为冬候鸟。省外见于新疆北部阿勒泰,西部喀什、阿克苏和天山,西南部皮山,中部吐鲁番,青海东北部、东部、东南部、南部玉树及柴达木盆地东部,甘肃西北部天堂寺、西部兰州、南部武山,内蒙古西部阿拉善,宁夏,陕西太白山,四川北部松潘及马尔康,西北部德格,中部峨眉,西部康定、巴塘及西南部会东,贵州北部,湖北西部,西藏南部偏东地区,昌都地区北部和西南部,为夏候鸟;河北、河南、山东,为旅鸟。国外分布于印度南部、缅甸和印度支那半岛北部。
资料: 多见于山地,坝区少见。常单个、成对或几只至十几只结小群活动于灌木林,村舍旁的树林或竹林上,有时也到耕地上觅食。据在滇东北永善观察,冬天迁至海拔1600m以下河谷越冬,清明节前后返至海拔l000~2000m高山繁殖。剖检12只鸟胃,发现谷物(3次)、草籽(6次)、嫩苗(4次)、甲虫(1次)。1975年4月23日见数十只在樱桃树上啄食即将成熟的果实。家养朱雀以小米为主食。喜食乳熟期的谷物(小麦、燕麦、玉米、稻谷、乔子等)和锁梅、草梅和蛇梅等浆果,家养雄性朱雀初为红色,次年逐渐变为黄色。寿命一般为5~10年左右。昭通城有l只朱雀,经饲养23年后死去。 栖息地海拔600~3 400m。资源状况为常见种。区系从属为古北界广布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