纹背捕蛛鸟

拉丁名: Arachnothera magna magna(Hodgson)

目: 雀形目

科: 太阳鸟科

属: 捕蛛鸟属

特征描述: 全长l60~210mm嘴长而下弯;上体橄榄黄,各羽中央黑色而形成粗著纵纹;下体白而沾淡黄具纵纹;脚橘黄色,两性相似。

亚种分布: 全世界共有5亚种,国内仅记录指名亚种。

采集地: 保山坝湾1965.6.24.;耿马勐撒l964.5.3.;景东:林街1964.7.27.,温卜、1964.8.24~26.,清河l976.1 1.4~13.;江城岩脚l972.6.14~22.;潞西勐旺l965.3.7.;沧源班洪l964.6.7.;西盟南康河1960.1.18~23.;勐海:城郊1960.2.13~17.,三迈1960.2.19.;勐腊:勐仑1959.3.15.,l960.2.3.,勐腊l960.3.9.,l959.5.6.,易武1960.1.30.,勐远l959.4.14.;景洪:大勐龙l960.1.16.,小勐养井伞1960.4.6.;河口:南溪l985.5.1 1.,蚂蟥堡1975.4.29.;富宁博爱甲村l961.7.19.。

形态特征: 成鸟:上体包括两翅覆羽均呈橄榄黄色;翅上覆羽及头顶各羽巾央黑色;背、腰至尾上覆羽具黑色纵纹;飞羽和尾羽表面亦呈橄榄黄,轴纹黑色;尾羽均具黑色次端斑;外侧尾羽的内(甲+羽)黑斑后具l块浅绿褐色端斑;下体白沾淡黄色,满布以黑色纵纹;尾下覆羽浅绿褐,亦具黑色轴纹,羽端淡黄色;翅缘鲜黄,腋羽淡黄白色。 虹膜红褐色;嘴黑色;跗蹠和趾橘黄色,爪角黄色。

分布: 腾冲、盈江、潞西、保山、耿马、沧源、镇康、江城、西盟、景东、勐海、勐腊、景洪、蒙自、河口、师宗、富宁,为留鸟。省外见于西藏墨脱,贵州西南部兴义、册亨,广西西部百色,西南部睦边、龙津,为留鸟。国外分布于喜马拉雅山地和缅甸北部。

资料: 纹背捕蛛鸟常单个或成对活动于芭蕉树或乔木树冠上,有时也见与黑胸太阳鸟、黄腰太阳鸟等混群活动. 5月5日在勐腊采得1巢,该巢系于芭蕉叶端阴面,呈长椭圆形,用草茎和植物纤维等筑成,外有少数叶片和植物绒,紧贴叶片的部分均以植物纤维缝系,约有80个线扣系结于叶片的阴面。巢外径约为l7mm×l3cm,窝深8.5cm,巢口径约3cm。巢内有卵1枚,卵重4g,青灰色,钝端浓暗,微缀褐斑(郑作新等,1960)。 剖检采自云南2~3月、6~8月的8只鸟胃,内容物有蜘蛛(3次)、鳞翅目昆虫(1次)、花蕊和草籽(各1次),也曾见有的胃内为甲虫、蝽蟓、蚂蚁等。 栖息地多在海拔2 000m以下。资源状况为常见种。区系从属为东洋界,喜马拉雅山地及东南部孟加拉国、缅甸、泰国、老挝和越南热带地区特有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