叉尾太阳鸟

拉丁名: Aethopyga christinae baouchii Slater

目: 雀形目

科: 太阳鸟科

属: 太阳鸟属

特征描述: 全长89~104mm。头顶闪绿彩;上体灰黑或暗橄榄黄;腰鲜黄色;尾金属绿;中央尾羽羽轴先端延长呈针状;喉、胸赭红或褐红色;腹部灰黄。

亚种分布: 全世界共有2亚种,中国均有分布,云南有1亚种。

采集地: 景东1964.7.16.;河口南溪l985.5.17.。

形态特征: 雄性成鸟:头至肩绿色,具金属光泽;背暗橄榄绿;腰呈鲜黄色;尾上覆羽和中央尾羽金属绿,闪耀蓝紫色;中央2枚尾羽的羽轴先端延长如针状,其余尾羽黑色;外侧4对尾羽具翠绿色羽缘和白端;翅暗褐色,外缘以橄榄黄;眼先、颊、耳羽慨黑,头侧或渲染褐红色;髭纹翠绿而具金属光泽,或呈辉紫色;颏、喉、上胸皆赭红;下胸橄榄黄,有时染以灰褐色;其余下体和两胁淡灰、淡乳黄至绿黄色,或为灰色而缀以黄色或绿黄色;翅下覆羽白色。 雌性成鸟:上体橄榄黄染绿;冠部或冠部羽基灰褐至褐色;翅暗褐,狭缘以橄榄黄;尾羽褐黑;中央尾羽羽轴不延长;外侧尾羽具明显的白端,向外渐形扩大;眼先灰黑;头侧浅橄榄绿;颏、喉浅绿灰色,或为灰绿至浅绿黄色;胸部转深;腹和两胁浅淡,呈绿白色或淡黄绿色;尾下覆羽淡乳黄或乳白色。 雄性幼鸟:采自9月的标本。头、背橄榄绿;冠部羽基灰褐;腰鲜黄色;尾下覆羽橄榄绿,散有辉绿羽片;飞羽黑祸;眼先污黑;头侧淡绿黄;整个下体淡黄缀绿,胸部杂有暗赭红羽片(李桂垣等l982)。 雌性幼鸟:采自6月标本。上体与雌性成鸟酷似,喉灰而染以淡橄榄黄色;余下体转浅(李桂垣等l982)。 虹膜暗褐;嘴黑;跗踱和趾及爪暗褐色。

分布: 景东、河口、为留鸟。省外见于四川峨眉山、乐山、屏山、南充、秀山重庆,贵州赤水、惠水、榕江,湖南南部会同、资兴,广西桂林、浦北、龙胜、龙津、金秀、瑶山,广东连平、大埔,福建西北部和北部下庄,中部南平及古田,南部水泰、福清,为留鸟。国外见于越南。

资料: 叉尾太阳鸟栖于中、低山地带的沟谷、山溪旁和山坡阔叶林,也见于村寨附近的树丛中,或活动在热带雨林、季雨林。多单独活动,较少成对或结群。性不畏人。鸣声婉转动听,常问歇发出悦耳而寓有旋律的鸣声,有如金属铿锵之音。雄鸟在育雏期发出如“Pe-一et、Pe—et”之声,逐渐升高,随发出急促的“pit一pit”声。 4月开始营巢繁殖。每窝卵2~4枚,卵渲染绿色或灰色,具紫色和红褐色暗斑。 主要以花蜜为食,兼食浆果、花瓣及昆虫等。 栖息地约在海拔1000m以下。资源状况为稀有种.区系从属为东洋界.中国华南区的闽、广地区、滇南山地和越南北部及中国海南岛特有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