红胸啄花鸟

拉丁名: Dicaeum ignipectus ignipectus(Blyth)

目: 雀形目

科: 啄花鸟科

属: 啄花鸟属

特征描述: 全长 60~92mm。体形较小。雄鸟上体呈辉亮的金属绿色;下体棕黄;胸部具l块朱红色块斑,极易与其他啄花鸟区别。雌鸟上体呈橄榄绿;下体棕黄色。

亚种分布: 全世界共有12亚种(Howard & Moore,1980),中国有2亚种,云南有l亚种。

采集地: 贡山巴坡1973.5.26~27.;盈江l960.5.25.;腾冲大塘l960.4.20~27.,1966.6.4~6.;潞西三台山l962.4.17.;龙陵小黑山1962.5.7.;宾川鸡足山l981.11.11~14.;凤庆白腊l964.7.20.;永德曼来1960.4.25~26.;江城岩脚l972.6.23~25.;景东:磨刀河1964.10.31~1 1.5.,黄草岭1964.10.8.~ll.17.;澜沧营盘黑山l966.4.26.;兀阳果统l961.5.16~17.;金平勐拉l975.4.16.;勐海勐混l959.1.2.;景洪橄榄坝1960.4.7.;勐腊易武l960.1.17.;永善井底l963.11.23.

形态特征: 雄性成鸟:上体呈金属绿蓝色;尾上覆羽稍显蓝色光辉;两翅的小覆羽和中覆羽与背同色;大覆羽和飞羽暗褐色;飞羽羽干黑色,下面浅褐色;尾羽暗褐,微渲染蓝辉;眼先、颊、耳羽、颈侧和胸侧黑色,微杂以橄榄黄或灰色;颏、喉棕黄色;胸具朱红色褐斑;尾下覆羽浓棕黄色,腹部中央纵贯宽而曲折的黑纹;两胁橄榄绿色;腋羽白,微沾黄色;翅下覆羽纯白。 雌性成鸟:上体暗橄榄绿色;头顶羽基暗褐,成斑驳状;下背和腰沾黄色;飞羽暗褐,外侧飞羽具淡色狭缘,内侧飞羽缘以橄榄绿色;翅上覆羽暗褐,概缘以橄榄绿;飞羽羽干黑色,下面浅褐色;眼先灰白;颊和耳羽为沾灰的橄榄绿色;.下体余部浓棕黄色;胸侧和两胁橄榄绿色;腋羽白,微沾淡黄色;翅下覆羽白色。 幼鸟:似雌鸟,但羽色较暗,不如成鸟辉亮。 虹膜褐色;嘴褐黑(♂)或上嘴角褐,下嘴角灰色(♀);跗蹠和趾暗褐色,爪棕褐色。幼鸟上嘴褐黑,下嘴红色;跗蹠呈铅灰色。

分布: 贡山、泸水、腾冲、盈江、龙陵、潞西、永平、漾濞、宾川、凤庆、永德、耿马、沧源、思茅、临沧、景东、勐海、景洪、勐腊、元阳、江城、新平、金平、蒙自、屏边、河口、昆明、永善,为留鸟。省外见于福建、湖北、湖南、广东、广西、陕西、四川、贵州、西藏,为留鸟。国外分布于尼泊尔、锡金、不丹、印度、孟加拉国、缅甸、中南半岛以至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。

资料: 红胸啄花鸟常栖息于开阔的次生阔叶林或溪边树丛问,有时在原始森林的中、下层亦能见到。在山地密林中繁殖,秋、冬季迁至低海拔的温暖地带越冬。通常3~5只成群活动于高树顶处,有时同绣眼鸟等混群。常在盛开花朵的树上结群觅食,特别是冬季和干旱季节,花果不如春、夏繁茂时,结群活动更为常见。2月中旬在云南思茅附近公路两侧的溪边林缘,曾见一群约l0~20只在开花的女贞树上觅食。 红胸啄花鸟活泼、敏捷,对人不甚畏惧,很容易接近观察。鸣声似“tik—tik—tik”,声低却很嘹亮,常久鸣不休,有时转为柔细而稍带颤音的“zi—zi—zi”声。飞行能力较强,飞行速度甚快,常一边飞行一边鸣叫。 巢筑在树上,巢呈囊状椭圆形,悬挂在细小的树枝梢端,四周有绿叶遮掩,一般较难发现。巢口位于巢的上方侧面,巢口l.5~2.5cm。每窝产卵2~5枚,一般2~3枚,卵呈纯灰白或白色。 红胸啄花鸟喜食浆果及寄生在常绿树上的槲寄生果实上的粘质物。食物中有双翅目、鳞翅目等昆虫及其虫卵,还有蜘蛛、花蕊和花蜜等物。 栖息地海拔500~2200m。资源状况为常见种。区系从属为东洋界,东南亚地区特有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