白尾鳾

拉丁名: Sitta himalayensia himalayensis Jardine et Selby

目: 雀形目

科: 鳾科

属: 鳾属

特征描述: 全长l06~125mm。上体灰蓝;下体浅棕黄;头、颈两侧有l道黑纹;中央 尾羽基部白色。

亚种分布: 全世界共2亚种(Howard&Moore,1980),我国有l亚种,云南有分布。

采集地: 泸水:片马l974.1.18.~2.5.,姚家坪1974.2.7~12.;景东磨刀河1964.11.3~5.;澜沧:营盘1966.5.27.,营盘黑山1966.5.12~14.;绿春黄连山1985 6 4.

形态特征: 雄性成鸟:前额基线、眼先和眼后纹黑色并沿颈侧延伸至肩;眉纹近白而不显著;上体、翅上覆羽和内侧飞羽灰蓝色;初级飞羽及外侧次级飞羽暗褐,羽缘与背同色;中央尾羽灰蓝,基部约2/3斜行l个明显白斑;外侧2对尾羽纯黑;次1对亦同,先端微灰;第2对外侧尾羽先端具灰黑色宽阔端斑,内(甲+羽)具白色次端斑;最外侧l对尾羽具灰色端斑和斜形白色次端斑;颏、喉和颊棕白;颈侧及下体棕黄或浅皮黄,腹部较浓著;初级飞羽腹面基部白色;胁和尾下覆羽呈棕红色;翅下覆羽纯黑。 雌性成鸟:与雄鸟相似,仅下体稍淡。 幼鸟与成鸟相似。 虹膜褐色;嘴黑,下嘴基部象牙色;跗蹠和趾暗褐色,爪角褐色。幼鸟上嘴黑褐,下嘴象牙色,先端色较深;跗蹠角灰色。

分布: 泸水、腾冲、澜沧、景东,为留鸟。省外见于西藏南部吉隆和聂拉木、昌都地区西南部,为留鸟。国外分布于西印度76。E以东,东抵缅甸北部、老挝、越南。

资料: 白尾鳾栖息于针叶林或针阔混交林问,单独或结小群活动。1966年,月2日和l4日,在云南澜沧营盘黑山(海拔2000m)获得2只亚成体(1♂,l),嘴角尚软,羽色与成体相同。剖检2只胃内容物见有昆虫和白色及紫色浆果。 栖息地海拔l900~2600m。资源状况为中、高山常见种。区系从属为东洋界,喜马拉雅东部山地特有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