拉丁名: Aegithalos concinnus talifuensis (Rippon)
目: 雀形目
科: 山雀科
属: 长尾山雀属
特征描述: 全长90~150mm,体形小。头顶栗红;背蓝灰色;喉部中央具黑色块斑;胸带和两胁栗红色;翅和尾黑褐色。丽性相似。
亚种分布: 全世界共7亚种,我国分布3亚种,云南分布1业种。
采集地: 贡山:叫义拉娃1973.6.28.,七箐l973.12.22.;泸水:姚家坪l974.2.12.,片马1974.1.21.;腾冲大塘l960.4.23.~25.,1965.4.23.~5.16.;盈江雪梨l965.5.2.;龙陵小黑山 l962.5.8.;维西偏天阁1956.9.14.;丽江:城郊1960.6.11.,巨甸l956.9.29.;宾川鸡足山1981.11.10~14.;新平l976.12.22.;永德大雪山l964.4.12.;凤庆白腊1964.7.18.;双江懂过l960.4.4.;景东:黄草苓l960.5.27.,l964.10.9.,温卜1964.8.31.,董家坟1957.3.5.;元阳果统l961,5.17.;绿春黄连山1985.6.3~6.;石屏龙朋1985.6.17~19.;弥勒东山l 985.6.23~26.;屏边大围山1985.4.15.~5.6.;勐海1960.2.12.。
形态特征: 成鸟:额、头顶和后颈栗红色;眼先、眼周、眉纹、耳羽和枕侧黑色,枕侧杂以灰白色细纹;背和尾上覆羽烟灰黑褐色;腰具淡棕色羽端;尾羽黑褐,外侧3对尾羽端部具楔形白斑;最外侧l对外(甲+羽)纯白;飞羽暗褐色,除第l、第2枚外,其余各羽的外(甲+羽)均缘以蓝灰色;初级覆羽黑褐色;次级覆羽蓝灰,微缀棕色;喉部中央具1块大型绒黑色块斑:颏和喉的余部白色;胸带和两胁栗红;腹部中央白色;尾下覆羽栗红色;腋羽和翅下覆羽白色。 幼鸟:5月16日采自滇西腾冲大塘的2只幼鸟,与成鸟相似,但前额、头顶至后颈的栗红色较浅淡;颏、喉白色,仅中央杂以灰黑色;下喉和上胸斑杂黑色,形成窄细的黑色横带;栗红色胸带不明显;背羽的蓝灰色和胁部及尾下覆羽的栗红色均较成鸟浅淡。6月3~26日采自滇东南弥勒东山的5只幼鸟,前额、头顶至后颈的栗红色更为浅淡,有的几呈淡灰棕色;颏、喉几纯白色;余部与腾冲所采幼鸟相似。 雏鸟:羽色与幼鸟相似,但下体棕色稍深。 虹膜橘黄色;嘴黑色;跗蹠和趾红褐色,爪色较暗。
分布: 贡山、泸水、腾冲、盈江、龙陵、维西、丽江、永平、漾濞、宾川、大理、昆明、新平、寻甸、永德、耿马、双江、凤庆、景东、绿春、元阳、石屏、蒙自、弥勒、屏边、勐海、永善,为留鸟。省外见于四川西南部、贵州西南部兴义和水城,为留鸟。国外分布于缅甸东北部、老挝和越南北部。
资料: 红头长尾山雀喜栖息于针叶林、阔叶林和竹林灌丛问。常十余只或数十只结群活动。性较活泼,经常由一株树突然地飞往另一株树,不停地穿梭在枝桠问寻觅食物,常边觅食边鸣叫,叫声微弱,似“吱一吱一吱”。有时也同棕头鸦雀等小型鸟类混群活动。 食物主要为昆虫,包括半翅目、鞘翅目和鳞翅目的多种虫类,其次也食少数浆果和杂草种子。剖检5~7月采自滇西的8只鸟胃,胃容物中见有鳞翅类幼虫(2次)、鞘翅类(3次)、膜翅类(1次)、蜘蛛(1次)、昆虫碎片(4次)。动物性食物占胃容物总量的100%。 繁殖期在2~6月。巢呈椭圆形,用苔藓、细草、鸡毛等筑成。每窝产5~8枚卵。卵呈白色,仅钝端微具晕带。 栖息地海拔1300~2600m。资源状况为常见种。区系从属为东洋界,东南亚地区特有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