寿带鸟

拉丁名: Terpsiphone paradisi incei(Gould)

目: 雀形目

科: 鹟亚科

属: 寿带属

特征描述: 体长l80~376mm。成年雄鸟中央1对尾羽特别延长,成飘带状;雌鸟中央尾羽不延长;雌雄鸟羽色相似,后枕均具羽冠。中国记录3亚种,两种色型,均见于云南。棕色型:头顶亮黑,上体余部棕红或栗红色;喉黑色或烟灰色;胸灰色;腹白或沾棕;尾下覆羽淡棕白或浅栗红色。白色型:头顶、头侧和颏、喉呈亮黑色;余部体羽呈白色;背羽和尾羽有黑色粗著纵纹;飞羽黑,缘以白色。

亚种分布: 全世界记录l6亚种(Mayr & Cottrell,1986),中国记录3亚种(郑作新,1987、1994),云南有分布。

采集地: 昆明黑龙潭l957~8.19.。

形态特征: 雄性成鸟(栗色型):前额基部绒黑;前额、头部至后枕、头颈两侧和颏、喉均呈钢蓝绿黑色,闪金属光彩;背、肩、腰至尾上覆羽呈带紫的深栗红色;内侧翅上覆羽栗色;内侧三级飞羽栗色,羽干纹黑色;外侧翅上覆羽和飞羽黑褐,外缘栗色;尾羽暗栗红色,羽干纹红褐色;胸部灰色,向后渐淡;下腹部和尾下覆羽、翅下覆羽及腋羽白色。 雌鸟和幼雄的颏、喉和颈侧呈乌灰黑色,无钢蓝绿黑色金属光泽;尾下覆羽沾浅棕色;上体的栗红色较浅淡;冠羽亦较短,中央l对尾羽不延长;余部与成年雄鸟相似。 虹膜暗褐色;眼 周裸区和嘴钴蓝色;跗蹠和趾灰蓝色。

分布: 昆明、永善、蒙自(Rothschild,1926)、金平勐拉(A.N.伊万诺夫,1959),为繁殖鸟。省外分布于黑龙江帽儿山、牡丹江、山河屯、哈尔滨,吉林长白山、丹东,河北,向南至广西、浙江、江苏、上海、广东,西至甘肃、陕西、湖北、四川、贵州等省区。国外分布于朝鲜,迁徙至泰国、印度支那、马来半岛和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等地越冬:

资料: 栖息于山地或平原地区的常绿阔叶林和落叶阔叶林中,多单个或成对活动。在云南见于3~10月,为繁殖鸟。飞翔于树林问,飞行缓慢,具长尾摇曳,很引人注目。飞翔捕食昆虫,也偶见在枝叶和地面上啄食昆虫。剖检4~8月采自滇西地区的8只鸟胃,胃容物中有蝇类(2次)、蜂类和蚂蚁(3次)、蜚蠊(1次)、蜻蜓(1次)、甲虫类(2次)和昆虫碎片及悬钩子植物种子(1次),动物性食物占胃容食物总量的98%。 据诸葛阳等(1990)在《浙江动物志?鸟类》中记述:寿带鸟的体色常随年龄而变化,由栗色转化为白色,曾在浙江新昌丽水猎获2只雄鸟,体色介于两型之问,即上体栗型,尾部出现白斑。推测正从栗型向白型过渡。 栖息地海拔700~l250m。资源状况为常见种。区系从属为广布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