拉丁名: Muscicapa thalassina thalassina Swainson
目: 雀形目
科: 鹟亚科
属: 鹟属
特征描述: 全世界有2亚种(Mayr & Cottrell,1986),中国记录指名亚种(郑作新,1987、1994),云南有分布。
亚种分布:
采集地: 贡山巴坡1973.5.14.;腾冲l960.3.30~31.,l965.5.22.;福贡知子罗(原碧江农中)1978.7.15.;维西l956.9.7.;盈江:大南俄l965.4.11.,l966.4.19.,雪梨1965.5.4.;潞西三台山1962.4.17.;保山坝湾l965.6.28.;龙陵小黑山1962.5.7~11.;永德:曼来l964.4.19.,梨梨箐1964.8.22.;双江:懂过1960.4.31.,青平l964.9.13.;景东:林街l964.7.19.,黄草岭1960.5.23~30.,l964.10.12.,川河l957.1.5.,磨刀河1964.4.7~l8.,灰窑l964.9.13;孟连宗勒1960.2.1.;西盟南康河1960.1.19.;澜沧营盘黑山1966.5.12~26.;景洪:车里1959.12.30.,攸乐山1960.3.25.,小勐养1960.3.20.,大勐龙1960.1.7.;勐腊:勐腊1960.2.12~22.,勐仑l960.1.1~12.,勐醒l959.12.15.;勐海1960.2.29.;蒙自期路白1985.4.12.;绿春新沟头1972.4.6~21.;屏边大围山1985.4.15.~5.6.;昆明:筇竹寺l964.5.22.,谷律l990.4.7~14.;富民l963.4.5.;文山平坝1961.6.23.;西畴麻栗坡1961.8.8.;马关都龙l961.6.10.。
形态特征: 雄性成鸟:前额基线和眼先丝绒黑色;前额、头顶至后颈、背和肩羽铜蓝绿色;前额和腰至尾上覆羽较鲜亮;翅和尾羽表面铜蓝绿色,内(甲+羽)和底面黑色;颊和耳羽、颈侧及喉、胸、两胁和腹部亦呈铜蓝绿色;喉部羽色较鲜亮;尾下覆羽暗蓝绿,羽端缘淡绿白色;翅下覆羽和腋羽灰褐沾铜蓝绿色。 雌性成鸟:形态与雄鸟相似,但羽色较灰暗。 幼鸟:体羽灰蓝色,每羽具茶黄色点斑和黑褐色羽缘,形成斑杂状;翅和尾羽已脱换,羽色与成鸟相似。 虹膜暗褐色;嘴黑色(幼鸟上嘴和下嘴尖端黑,嘴角和下嘴基部黄褐色);跗蹠和趾、爪黑色。
分布: 贡山、福贡、泸水、腾冲、盈江、潞西、龙陵、保山、永平、耿马、沧源、双江、永德、澜沧、维西、丽江、云龙、景东、景洪、勐海、勐腊、富民、昆明、永善、蒙自、绿春、屏边、文山、西畴、马关等地,几遍布云南各地州的中低海拔地区,为留鸟。省外分布于陕西南部,四川成都、都江堰、彭县、万县、酉阳、秀山、南川、屏山、峨眉、美姑、雷波、峨边、石棉、汉源、天全、宝兴、西昌、会东、盐源、康定、泸定、文川,西藏南部聂拉木、易贡、错那、察隅、墨脱、拉隆,贵州习水、遵义、绥阳、江口、贵阳、惠水、贵定、龙里、兴义、兴仁、安龙、册亨、望谟、罗甸、平塘、都匀、三都、雷山、榕江,广西金秀、贺县、大明山、靖西、龙州、宁明等地和湖北、湖南、广东等省区,为繁殖鸟或夏候鸟;福建,为旅鸟。国外分布于克什米尔、尼泊尔、印度、缅甸、泰国和印度支那北部,为繁殖鸟;冬季迁至印度半岛和远东低山地带。
资料: 栖息于热带和亚热带山地阔叶林、针叶林、针阔混交林和灌丛地带。常见单个或成对活动,主要觅食昆虫。剖检4~8月采自滇西地区的l6只鸟胃,胃容物中见有膜翅类昆虫(4次)、同翅类昆虫(2次)、鞘翅类昆虫(12次)、双翅类昆虫(1次);种子(1次)、果实(1次)。动物性食物占胃容物总重量的91.5%,植物性食物占8.5%。 栖息地海拔600~2500m。资源状况为常见种。区系从属为东洋界,东南亚地区特有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