拉丁名: Niltava banyumas whitei(Halington)
目: 雀形目
科: 鹟亚科
属: 仙鹟属
特征描述: 全长约130~160mm。形态与蓝喉仙鹪相似。但雄鸟的上喉部不呈暗蓝色;上喉至胸全为橙棕色。雌鸟喉与胸均橙棕色;腹非纯白色。
亚种分布: 全世界有9亚种(Mayr & Cottrell,1986),中国记录1亚种(郑作新,1987、1994),云南有分布
采集地: 景洪:勐养l960.3.12.~4.15.,l983.6.17.,橄榄坝1960.4.21~28.,普文1960.4.29.;勐腊:1958.11.9.,勐仑l960.3.26.,l982.5.10.;勐海:1983.6.10.,勐阿1960.3.8.;潞西三台山1962.4.12.;盈江大南俄1965.4.15.~5.18.;腾冲l960.4.6.;保山坝湾l965.6.23.;双江勐峨l960.3.26.,l964.6.26.;永德曼来l960.4.26.;临沧马台1964.8.13~15.;江城岩脚l972.6.25.;景东:林街1964.7.29.,灰窑l964.9.15~25.;景谷1997.5.24.~6.6.;西盟南康河1960.1.22.;昆明:筇竹寺l964.5.22.,谷律l990.4.14.;金平长坡头1956.5.23.;蒙自期路白1985.4.6.;石屏龙朋l985.6.17~19.;绿春黄连山1985.6.7.;屏边大围山1985.4.28.;河口南溪l985.5.17.;元阳果统l961.5.16~17.;富宁博爱l961.7.14.;麻栗坡1961.8.8.。
形态特征: 雄性成鸟:前额基线至眼先和眼圈绒黑色;前额和眉纹亮青蓝色;头顶至后颈和颈侧、背至尾上覆羽、肩羽、翅上覆羽暗蓝色,翅角小覆羽亮青蓝色;飞羽和尾羽黑褐色,外缘暗蓝色;颊和耳羽及胸侧黑蓝色;喉至胸橙棕色;胁部渲染皮黄色;腹部中央淡皮黄白色;尾下覆羽白色;翅下覆羽和腋羽淡皮黄色。 雌性成鸟:前额基部至眼先和眼圈茶黄色;头顶至后颈、颈侧、背和肩羽、翅上覆羽橄榄黄褐色;飞羽和尾羽黑褐,飞羽外缘茶黄色,尾羽渲染棕红色;颊和耳羽橄榄黄褐色;颏、喉至胸橙棕色,上胸部最浓艳;腹和胁部渲染棕黄色;腹部中央和尾下覆羽、翅下覆羽及腋羽淡棕白色或白色。 幼鸟:前额、头顶至后颈、上背和翅上覆羽,每羽具淡棕黄色羽干纹和暗黄色点斑。羽缘黑褐色,形成鳞斑状;下背暗蓝沾褐;飞羽黑褐色;尾羽黑褐,中央尾羽表面和外侧尾羽外缘渲染暗蓝色;喉和胸棕黄,羽缘黑褐色,亦成斑杂状;下腹中央至尾下覆羽近白色。有的幼鸟胸部多呈橙棕色。 虹膜暗褐;嘴黑色(幼鸟嘴褐色,嘴角黄色);跗蹠灰褐色(幼鸟黄褐色)。
分布: 腾冲、盈江、潞西、保山、临沧、双江、镇康、永德、耿马、西盟、景东、思茅、景谷、勐腊、景洪、勐海、江城、金平、蒙自、元阳、石屏、绿春、河口、富宁、麻栗坡等县,为留鸟。省外分布于甘肃文县,四川大邑、屏山、峨眉、会东,贵州兴义、册亨、望谟、罗甸、贵定、平塘、榕江,广西西林等地。国外分布于缅甸东北部、泰国北部和东北部、越南北部、老挝北部。
资料: 栖息于热带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、灌丛地带。多见单个或成对活动,觅食昆虫。剖检4~6月采自云南西部和西南部的21只鸟胃,见有小蜂(4次)、蚂蚁(3次)、小甲虫(14次)、鳞翅类幼虫(4次)、蚊(1次)、蟋蟀(1次)、蜻蜓(1次),胃容物中全为动物性食物。 4月6日和4月28日采自云南南部蒙自和屏边的雄鸟,睾丸发育,量度为4mm×10mm。6月26日在双江勐峨,7月14日在富宁博爱,8月13日在临沧马台,9月10日在景东灰窑等地,均采集到稚羽尚未完全脱换的幼鸟。所以,山蓝仙鹚在云南的繁殖期约为4~8月。 栖息地海拔200~1950m。资源状况为常见种。区系从属为东洋界,东南亚热带地区特有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