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仙鹟

拉丁名: Niltava gramtis griseiventris La Touche

目: 雀形目

科: 鹟亚科

属: 仙鹟属

特征描述: 全长约202mm。雄鸟前额基部至眼先丝绒黑色;头顶至后枕、颈侧块斑、小覆羽、腰和尾上覆羽呈辉亮纯蓝色;上体余部紫蓝色;头颈两侧和颏、喉深黑色;胸部黑紫蓝色,腹部转为暗灰色;翅和尾羽黑褐,表面渲染紫蓝色。雌鸟体羽茶黄褐色;前额基部至眼先沾锈黄;头顶至枕沾灰;颈侧具辉亮钴蓝色块斑;飞羽和尾羽表面红褐色;颏、喉中央淡皮黄;胸、腹部的茶黄色不如背部鲜艳。

亚种分布: Mayr & Cottrell(1986)记录大仙鹟全世界有4亚种;Howard & Moore(1980)仅记录指名亚种和N.g.decipiens亚种。中国记录指各亚种和N.g.griseiventris 亚种(郑作新,l987、1994),云南有分布。

采集地: 马关都龙老君山l961.6.4.;文山平坝么店l961.6.23.;澜沧营盘黑山1966.5.4~27.;绿春黄连山1985.6.3~6.;绿春哈德新沟头1972.4.11.~5.2.。

形态特征: 雄性成鸟:与指名亚种相似,仅头顶、腰和尾上覆羽,翅上小覆羽和颈侧的钴蓝色块斑不甚鲜亮,而多显紫蓝色光泽;背和胸部的紫蓝色,不如指名亚种浓艳。 雌性成鸟:与指名亚种酷似,无显著区别。 幼鸟:1961年6月23日在文山平坝么店采1只幼鸟,前额、头顶至后枕和头侧暗褐色,具暗黄色点斑和淡色羽干纹;肩和背羽茶黄褐色,亦具暗黄色端斑,羽缘黑色;颏、喉中央淡皮黄;胸、腹和胁部羽基灰褐,羽端暗费,羽缘灰黑色,呈鳞片状花纹;下腹部中央近纯灰色;翅和尾与雌性成鸟相似。 雏鸟:1985年6月6日在绿春黄连山采l只雏鸟,前额、头顶至后枕和背羽暗褐,每羽具暗黄色端斑,羽缘黑褐色;喉部淡皮黄;颈侧和胸、腹部暗黄色,羽缘灰黑;全身羽毛呈鳞斑状。 虹膜暗褐;嘴黑褐(幼鸟和雏鸟嘴暗褐,嘴角黄色);跗蹠和趾爪褐色(幼鸟和雏鸟淡红褐色)。

分布: 云南东南部绿春、屏边、马关、文山和西南部澜沧,为留鸟。

资料: 栖息于热带沟谷雨林、山地常绿阔叶林中,多见单个或成对在林内中下层矮树和灌丛上活动。主要觅食昆虫。剖检1~6月采自云南西部的7只鸟胃,胃容物中见有鞘翅目昆虫(5次)、等翅目昆虫(1次)、鳞翅目昆虫(1次)、虫卵(1次)、果实(4次),动物性食物占胃容物总重量的45%,植物性食物占55%。l985年4月17日在屏边县的大围山采集1只雌鸟,卵巢发育,最大卵泡的量度达5mm×12mm,证明该鸟正在产卵期;6月6日在绿春县的黄连山采集l只雏鸟,6月23日在文山县平坝乡么店采集1只体羽丰满出飞的幼鸟。根据所得资料推测,大仙鹅在云南东南部的繁殖期为4~6月。 栖息地海拔1400~2200m。资源状况为常见种。区系从属为东洋界,东南亚热带特有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