骨顶鸡,白骨顶

拉丁名: Fulica atra atra Linnaeus

目: 鹤形目

科: 秧鸡科

属: 骨顶属

特征描述: 体形较紫水鸡小,较董鸡略大;头顶前额具白色额甲;全身黑色;趾具瓣蹼。

亚种分布: 共4个亚种,我国仅指名亚种。

采集地: 昆明滇池1983.11.18.;江川星云湖1983.12.26.;通海杞麓湖1983.12.20.;景东城郊l976.12.17.;个旧l983.12.5.;石屏异龙湖1983.12.11.,1985.6.14.;蒙自长桥海1983.11.27.;大理沙村l984.12.29.,l985.1.3.;剑川剑湖l984.11.29.。

形态特征: 成鸟:头和颈黑色,略有光泽{背至尾及翅上覆羽、三级飞羽石板黑色,向体后渐沾褐色;飞羽黑褐色,第l枚初级飞羽外翈边缘及翼缘沾白色,其余初级飞羽羽端黑色,次级飞羽末端白色;胸、腹浅石板黑色,羽端缘以棕白色;尾下覆羽黑色;两胁石板灰黑色;腋羽灰褐色。 幼鸟:1984年11月29日采自剑川剑湖。与成鸟相似,但色浅淡,颏、喉杂灰白色。 虹膜浅褐色;嘴和额板象牙白色;跗蹠和趾灰黑色,爪黑褐色。

分布: 昆明、江川、通海、景东、丽江、个旧、蒙自、景洪、剑川、大理等地,冬候鸟,石屏等地为留鸟,省外在东北西北部呼伦贝尔盟、北部齐齐哈尔、中部哈尔滨、南部芦家屯和营口、西南部朝阳,河北、河南、内蒙中部乌梁素海,甘肃西北部弱水、宁夏、新疆西部喀什和天山、西南部及北部,夏候鸟;山东、陕西南部、内蒙伊克昭盟、甘肃兰州、青海青海湖,旅鸟;长江下游,冬候鸟或罕见留鸟;长江以南及台湾,冬候鸟;西藏南部,繁殖鸟;在海南岛可能为留鸟。国外分布于欧洲到亚洲东南部、非洲北部。

资料: 栖息于水库、湖泊、河流及其周围的芦苇丛、灌木丛、草丛和沼泽地中,以水库、湖泊等开阔的水域中更为常见,且大部分时间在水面游泳,与一般秧鸡类有别。冬季由北方迁来云南省大理洱海、剑川剑湖等高原湖泊越冬时多结成大群。1984年12月29日至l985年1月5日在大理洱海考察期间,平均遇见率为4109只/日;洱海北段沙村附近密集处可达万只以上。游泳时,头部不断地向前叩动,有时也在水中乱点,似啄食一般。善于潜水取食。遇危险时,迅速游往它处,或潜水逃避,有时亦起飞转移到它处,起飞缓慢,翅膀扑打水面2—3m左右才能起飞;飞行时,头、颈和腿均伸直。飞行能力较其它秧鸡强,但在水面上飞的距离不远,多贴水面短距离飞一段又落下。鸣声尖锐而清晰,但不如白胸苦恶鸟响亮。声音有点颤抖,似“kou或kuw”声,接近于“krow或kruw”声,常带一些短促的“pitz”声(郑作新等,l963)。以水草、植物的嫩芽,嫩叶和昆虫、蠕虫等为食。剖验l2个鸟胃,见有直翅目昆虫(1次)、其它昆虫碎片(1次)、亮叶眼子菜(1次)、黑藻(1次)、水草(8次)、植物碎片(1次),以及泥沙。其中动物性食物不足l%,植物性食物占99%以上。 骨顶鸡主要在古北界繁殖,但1986年6月13—14日在石屏异龙湖考察时发现,在异龙湖也有相当数量的骨顶鸡繁殖(郑宝赉等,1 987)。 骨顶鸡肉多,且肉味鲜嫩,在云南数量较多。据1982年至l987年冬季调查:骨顶鸡在蒙自长桥海、个旧大屯海、石屏异龙湖、通海杞麓湖、江川星云湖、路南月湖、昆明滇池、大理洱海、剑川剑湖均为当地越冬水禽的优势种,是很好的狩猎资源,有一定的经济价值。 栖息地高度海拔800—2100m。资源现状为优势种。区系从属古北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