拉丁名: Phylloscopus pulcher pulcher Blyth
目: 雀形目
科: 莺亚科
属: 柳莺属
特征描述: 体形较小,全长96~115mm。翅上具2道明显的橙黄色翅斑;上体橄榄绿色而沾褐头顶较暗;冠纹淡黄绿色不甚明显;眉纹淡橙黄色;贯眼纹暗褐色;腰羽尖端淡黄绿色,形成带斑;下体淡黄绿色而沾灰;尾下覆羽淡黄绿色;外侧3对尾羽内(甲+羽)白色,仅端部缘以黑色。两性相似。
亚种分布: 全世界记录2亚种,我国分布指名亚种,云南有分布。
采集地: 德钦白马雪山1995.6.17.;中甸:大雪山l981.9.6~7.,吉沙l981.8.20.,天宅山1981.8.28~29.;贡山:12号桥l973.4.22.,东哨房1973.5.4.~6.13.,独龙江1990.10.21~30.;维西犁地坪1981.10.31.~ll.2.;丽江:玉湖1956.10.5~7.,马场1981.10.15.;宾川鸡足山1981.11.2~14.;腾冲大塘l965.6.7.;潞西勐旺l965.3.17.;盈江雪梨1965.5.8.;澜沧营盘黑山l966.4.24.~5.6.;西盟山1960.1.24.;昆明l966.12.27.;双柏平河水库l977.11.20.;蒙自期路白1985.4.7.。
形态特征: 成鸟:前额、头顶至后颈暗褐,枕至后颈具不明显的黄绿色冠纹;眉纹黄绿色,从眼先伸达后枕两侧;贯眼纹黑褐色;颊部及耳覆羽黄绿色,杂以暗褐色细纹;上背至腰橄榄绿褐色,腰羽尖端淡黄绿色而形成腰带;翅上覆羽和飞羽暗褐,外缘橄榄绿色;中覆羽和大覆羽先端橙黄色,形成明显的2道翅斑,内侧三级飞羽的先端缀有淡橙黄色;尾上覆羽与背同色;尾羽暗褐,最外侧3对尾羽的内(甲+羽)白色,近中1对内(甲+羽)端部缘有暗褐色;颏、喉至胸部淡灰绿黄色;腹部中央及尾下覆羽淡绿黄色;胸侧和两胁渲染绿褐色;翅缘亮黄色.:翅下覆羽和腋羽淡黄白色。 虹膜暗褐;上嘴黑,下嘴尖端黑褐或暗褐,基部黄色;跗蹠、趾和爪暗黄绿褐色。
分布: 贡山、维西、德钦、中甸、丽江、腾冲、景东、大理、宾川、永德、潞西、盈江、澜沧、西盟、昆明、新平、双柏、蒙自等地,为留鸟。省外分布于青海东南部大通山、玉树,陕西南部,甘肃西北部天堂寺、兰州、榆中、河西走廊,西藏东南部、昌都西南部,四川西部万源、峨眉、美姑、马边、峨边、天全、宝兴、西昌、石棉、会东、康定、理塘、巴塘、德格、炉霍、马尔康、松潘、汶川、茂汶等地,为繁殖鸟。国外分布于锡金、不丹、尼泊尔、印度阿鲁纳查尔邦和阿萨姆邦、缅甸东北部,为繁殖鸟;冬季迁至泰国北部、缅甸南部等地。
资料: 栖息于阔叶林、针阔混交林、针叶林、稀树灌丛等山地生境。在云南西部和西北部高山地带繁殖,秋末冬初迁至低海拔地区越冬。繁殖季节单个或成对活动,冬季结群,偶见与其他种鸟类混群活动。分析采自滇西地区3~6月的6只鸟胃,见有鞘翅目小甲虫(3次)、膜翅目和双翅目昆虫(2次)、等翅目的白蚁(1次)。胃内容物全为昆虫;采自四川西部和云南西北部8~11月的24只鸟胃,见有蚯蚓(2次)、小甲虫等昆虫碎片(24次)、草籽(1次),胃容物中还见有l次绒羽。动物性食物占89.2%,植物性食物占10.8%。 栖息地海拔1500~4130m。资源状况为常见种。区系从属为东洋界,中印亚界西南山地特有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