黑水鸡,红骨顶

拉丁名: Gallinula chloropus indica Blyth

目: 鹤形目

科: 秧鸡科

属: 黑水鸡属

特征描述: 体形较董鸡略小;嘴基和额甲红色,额甲后端圆纯;趾具侧膜缘;两性相同。头、颈、上背及下体灰黑色,而下背和双翅橄榄褐色;下腹有一大块白斑;尾下覆羽两侧白色,中央黑色。

亚种分布: 共12个亚种,我国有2个亚种,chloropus亚种:体形较大,翅长♂175—188mm,♀l65—176mm;下体石板灰色;分布于新疆西部喀什和天山、中南部若羌、西北部伊宁、陕西北部神木。云南仅indica亚种,体形较小,翅长♂156—176mm,♀l55—165mm;下体暗蓝灰色。

采集地: 昆明花红洞l986.11.;新平者龙打雀山1972.10.8—11.;通海杞麓湖1983.12.l2.;思茅l960.5.7.;耿马孟定l960.4.9—11.,l964.5.24—27.;石屏异龙湖1983.12.11—13.,l985.6.13—14.;景洪小勐养1960.3.30.;潞西戛中1962.4.5.;贡山巴坡l990.10.4.。

形态特征: 成鸟:头、颈及上背灰黑色,头和颈羽色较暗;下背至尾上覆羽及两翅覆羽暗橄榄褐色;飞羽和尾羽黑褐色;第l枚初级飞羽的外翈及翼缘白色。下体灰黑色,向后逐渐变浅,羽端微缀白色;下腹中央的白端较大,成白色块斑;两胁具宽阔的白色条纹;尾下覆羽中央黑色,两侧白色。翅下覆羽和腋羽暗褐色,羽端白色。 幼鸟:据l986年11月采自昆明花红洞、1977年10月8—11日采自新平者龙打雀山、l983年12月11日采自石屏异龙湖和1990年10月4日采自贡山巴坡的标本,头顶、后颈暗褐色,上背暗橄榄褐色;头侧和颈侧棕白,密布棕褐色斑纹;颏、喉及前颈、后胸和腹近白色;下体余部灰褐色,有的标本呈浅黑灰色,羽端缀浅棕褐色,胁羽具棕白色斑纹。上体余部、飞羽、尾羽及尾下覆羽与成鸟相似,但略浅淡。 虹膜赤色;嘴端浅黄绿色,嘴基部和额甲鲜红橙色;胫部裸出段至胫跗关节处稍上方具红橙色的宽环带,其下及跗蹄前缘浅黄绿色;跗蹠后缘及趾灰绿色。

分布: 昆明、师宗、新平、元江、通海、思茅、耿马、腾冲、石屏、蒙自、景洪、勐海、潞西、盈江、贡山等地,留鸟。省外留居于长江以南地区,以及台湾、海南岛,西至西藏南部,留鸟;长江以北的沿海地区,西至河南开封、山西中条山、陕西南部,北抵河北承德、东北中部哈尔滨、北部齐齐哈尔,夏候鸟。国外分布于印度到日本、马来西亚等地。

资料: 栖息于水域附近的灌木丛、草丛、芦苇丛及沼泽和稻田中,成对或单独活动。非繁殖期形成分散的群体,有时也与紫水鸡、红胸田鸡及树鸭等一起活动。善于游泳和潜水,即能在水面上静游,也能在水下潜游。受惊时大多潜入水底隐藏或逃走。不善飞翔,迫不得已时才起飞,飞行速度缓慢。飞行时头、颈、腿均伸直,离地面仅2—3米高,飞行不远即落下,潜入草丛中。鸣声干脆而清晰,很远都能听见,但不如苦恶鸟响亮,似“kirrik,crek,rek,rek”声。常历时很久,晨昏均可听见,特别是黄昏,往往到旱地上,一边走一边叫(郑作新等,1963)。以水生昆虫、蠕虫、水草、植物嫩芽和嫩叶为食。剖验l胃,胃内容物为禾本科青草片和砂砾。 巢多筑于草丛或灌木丛中,或置于植物的基部,或置于枝上,和植物缠在一起,一般离地面或水面最高不过30—40cm,常见漂浮在水面。每窝卵3—5个,呈白石色或乳白色,带紫灰色、褐色及黄褐色点斑(郑作新等,1963)。 黑水鸡秋季从北方向南方迁徙中,有夜间迁徙的习性,曾在新平者龙打雀山捕到标本。 黑水鸡肉可食用,量较多,且味鲜美,与其它秧鸡科鸟类一样,为人们的狩猎对象之一,有一定的经济意义。 栖息地高度海拔400—1740m。资源现状为常见种。区系从属广布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