拉丁名: Aythya fuligula(Linnaeus)
目: 雁形目
科: 鸭科
属: 潜鸭属
特征描述: 头具长羽冠;雄鸟除腹、两胁及翼镜等为白色外,余部体羽均亮黑色。雌鸟与雄鸟相似,但羽冠较短,黑色部分为褐色所代替,腹部白色沾褐。
亚种分布:
采集地: 昭通1963.12.2.;寻甸羊街l975.3.;l975.3.5.;丽江玉湖l961. 4.29.;宁蒗泸沽湖1981.11.20.;大理洱海沙村l985.1.5.;剑川剑湖l984.11.28—29.。
形态特征: 雄性成鸟:头、颈和冠羽黑色,略闪紫色金属光泽;背至尾上覆羽、翅上覆羽和前胸及尾下覆羽均呈黑色;下背、肩羽、内侧翅上覆羽略缀细小的棕白色粉粒状点斑;初级飞羽内翈灰褐,羽端黑褐,外翈黑褐,向内侧逐渐转为白色,至外侧次级飞羽形成白色翼镜;内侧次级飞羽和三级飞羽黑褐色。下胸黑而具白色羽缘;腹、两胁白色;腋羽白,羽端缀浅棕色斑点。尾羽暗灰褐,羽端棕白。 雌性成鸟:额基杂有少量白斑;头、颈黑褐色,略闪紫色光泽,羽冠较短小;腹部、尾下覆羽近白,有的标本杂以褐色横斑;腋羽褐具浅棕色羽端;余部与雄鸟相似,但黑色部分为褐色所代替。 雄性幼鸟:据l984年11月28日采自剑川剑湖的标本描记:与成年雌鸟相似,但色较浅淡。 雌性幼鸟:据l984年11月28—29日采自剑川剑湖的标本描记:头顶和羽冠暗褐色,不具光泽;头和颈余部褐色;胸部亦褐色,具浅棕色羽缘,向后羽缘渐转为白色;腹和尾下覆羽近白,杂浅褐色斑纹;体羽余部与雌性成鸟相似。 虹膜黄色;嘴灰蓝或深灰到暗铅灰,嘴端和嘴甲近黑;脚、爪灰黑色。
分布: 昆明、嵩明、昭通、永善、寻甸、江川、丽江、宁蒗、蒙自、个旧、大理、剑川、洱源、瑞丽等地,冬候鸟。省外可能在我国东北部繁殖(郑作新等,1979)。东北西北部、中部和南部、新疆西部及中部、西藏南部、青海东部及柴达木盆地、甘肃兰州、山西、河北、河南、山东等地,旅鸟;四川,冬候鸟和旅鸟;冬季在云南西部以东、山东以南的近水地区越冬;台湾罕见。国外繁殖于冰岛、不列颠群岛、亚洲和欧洲北至北纬70。,南到欧洲中部的大部分地区、巴尔干半岛、吉尔吉斯草原、贝加尔湖、萨哈林岛(库页岛)和科曼多尔群岛等地;在繁殖区以南,欧亚大陆的中部和南部,直到非洲北部、尼罗河流域、阿拉伯湾、印度、菲律宾和日本等地越冬。
资料: 凤头潜鸭活动于湖泊、水库、池塘等宽阔的水面上。白天很少在浅水或混浊的水面上活动。性喜结群,常结成数百只的大群在水面上随波漂游。l984年11月23日在洱源茈碧湖见到100多只的群体在湖面上活动。据王紫江(1991),1988年和1989年曾在滇池发现上千只的群体。有时也与红头潜鸭等鸭类混群活动。善于游泳和潜水,在水面游泳时,尾向下垂拖而非与水面平行,潜水时,可潜入水下数分钟,在水下数米深处的水底觅食。因此,常被挂在渔网上,有时渔民用拖网亦可捕到。不善行走,在陆地上活动很笨拙。由水面起飞也比较困难。夜间栖息于近岸的沙滩、小河等处或在离岸不远的水面上漂浮。以动物性食物为主,取食软体动物、虾、蟹、小鱼、蝌蚪等,尤其喜食软体动物如旧螺等,亦采食水藻、水草、草籽等植物性食物。剖验6胃,其中4胃有田螺及其碎片,2胃有水草碎片。胃内容物中80%为田螺,植物性食物水草占13%,其余为砂砾。 凤头潜鸭的羽毛可做填充材料,肉味不及其它鸭类鲜美细嫩,但在云南省越冬种群数量较大,有一定的经济意义。 栖息地高度为海拔600—2650m。资源现状为常见种。据1984年冬季的调查统计,平均每日遇见数达104只,尤其以滇池的越冬种群为多。在昆明滇池、嵩明水库、宁蒗泸沽湖、个旧大屯海、剑川剑湖、洱源茈碧湖等湖泊均为优势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