拉丁名: Heterophasia annectens mixta Deignan
目: 雀形目
科: 画鹛亚科
属: 奇鹛属
特征描述: 全长约190mm。头、颈和上背两侧黑色;后颈和上背具明显的白色纵纹;背、腰和尾上覆羽栗色;翅黑色;飞羽边缘及三级飞羽末端白色;尾黑色,羽端白色,白端向外渐次增大,尾呈凸尾状;两胁、肛周和尾下覆羽淡棕黄色;下体余部白色。两性相似。
亚种分布: 全世界分化为4亚种。郑作新(1976、1987)和彭燕章等(1987)认为指名亚种分布于云南西部怒江流域。mixta亚种分布于云南南部澜沧、江城、绿春等地。Mayr & Paynter(1964)记述了指名亚种分布于云南怒江以西。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鸟类组(1980)和郑作新等(1987),对比了云南西部潞西和云南南部江城等地的标本,发现两个地区的标本十分相似,不易区别。所有的标本尾上覆羽均不具黑色条纹,肛周、两胁和尾下覆羽淡棕黄色,与指名亚种尾上覆羽具少许黑色条纹,肛周、两胁和尾下覆羽栗色有别,因此认为潞西的标本应为mixta亚种。我们对标本的比较结果与之相似。据此我国仅分布1亚种。但因怒江以西的标本数量较少,因此对指名亚种的分布有待今后进一步探讨。
采集地: 潞西勐旺1965.3.17.;绿春黄连山1972.4.19.~5.4.;屏边大围山1985.5.7.;澜沧营盘黑山l966.5.24.;江城岩脚l972.6.13~27.。
形态特征: 成鸟:额至后颈、脸侧、颈侧和上背两侧均为黑色;后颈至上背杂有明显的白色纵纹;肩羽浅棕色;下背、腰和尾上覆羽栗色;尾羽黑色,除中央尾羽外,均具白色端斑,白色端斑向外逐渐增大;翅上覆羽和飞羽黑色,最内侧次级飞羽外缘缀栗色,并具白端;其余飞羽外(甲+羽)缘以灰白色羽缘;小覆羽和中覆羽,羽毛边缘沾棕白色;大覆羽羽端栗色,形成翅上的栗色横斑;颏、喉、胸和腹的中部白色;两胁、肛周和尾下覆羽淡棕黄。 虹膜红色;嘴黑色,下嘴基部黄色;脚黄色。
分布: 潞西、澜沧、江城、绿春、屏边,为留鸟。国外分布于锡金、不丹、印度阿萨姆、盂加拉国、缅甸、泰国北部和南部、老挝北部及越南等。
资料: 栖息于常绿阔叶树中,常结小群活动,在较高的乔木树枝间觅食。以昆虫等为食,也吃部分苔藓。剖检3月采自潞西的3只鸟胃,胃内有鞘翅目昆虫(3次)、膜翅目昆虫(1次)、鳞翅目昆虫(2次)、苔藓(1次)。其中动物性食物占94.4%,植物性食物占5.6%。 栖息地海拔600~2750m。资源状况为稀有种。区系从属为东洋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