白眼潜鸭

拉丁名: Aythya nyroca(Güldensfɑdt)

目: 雁形目

科: 鸭科

属: 潜鸭属

特征描述: 雄鸟头、颈及胸浓栗色,颈基部有一不明显的褐色领环;虹膜银白色;上体大都黑褐色;上腹和尾下覆羽白色。雌鸟头顶棕褐色,后颈褐色较浓,身体余部与雄鸟相似。雌雄均具白色翼镜。

亚种分布:

采集地: 丽江文笔海l984.12.12.;剑川剑湖l984.11.29.;洱源茈碧湖1984.11.24.。

形态特征: 雄性成鸟:头和颈浓栗色,颏尖有一小块白色三角斑;颈基具不明显的暗褐色领环;上体黑褐,腰和尾上覆羽较浓,并略显绿色金属光泽。上背和肩羽具不明显的棕色羽端和虫蠹状细斑;初级飞羽外翈边缘及端缘黑褐,中部近白;次级飞羽白色,端斑黑褐色,构成白色翼镜;三级飞羽黑褐,闪墨绿色光泽。胸和胸侧栗红色;腹白,下腹杂浅褐色斑纹;尾下覆羽纯白;两胁暗栗褐,羽缘略浅淡;翅缘白沾黑褐色,翅下覆羽和腋羽纯白色。 雌性成鸟:头顶和后颈深棕褐色,头和颈余部棕褐;颏尖具一小块棕白色斑,喉部亦杂棕白色斑纹;背、肩、胸、胸侧及两胁暗褐、羽缘棕褐;腰和尾上覆羽黑褐色。翅与雄鸟相似。上腹白,下腹逐渐转为褐色;尾下覆羽、腋羽白色。尾羽暗褐色。 雄性幼鸟:据l984年11月24日采自洱源茈碧湖和1984年12月12日采自丽江文笔海标本描记:胸暗褐,具较宽的浅棕色羽端;上腹褐色具棕白色羽端,并向下延伸至下腹中部;下腹两侧暗褐,具浅棕色斑纹;尾下覆羽近白色,杂褐斑;两胁暗褐具棕色羽缘。其余体羽与雄性成鸟相似,但较浅淡。 虹膜银白色(♂)或灰褐色(♀);嘴灰黑或黑色,跗蹴银灰或灰黑色。

分布: 昆明、嵩明、石林、江川、丽江、个旧、石屏、蒙自、大理、剑川、洱源等地,冬候鸟。省外繁殖于新疆北部和西部、内蒙古乌梁素海及西藏南部;甘肃、陕西南部、广西南部,旅鸟;四川、贵州,冬候鸟;山东、湖北、湖南,罕见冬候鸟。国外在西伯利亚南部、克什米尔、伊朗北部、土耳其、外高加索、欧洲中部和南部,南到地中海沿岸、从西班牙东部到希腊北部,以及摩洛哥北部等地繁殖;在缅甸、印度北部和中部、孟加拉国、伊拉克、伊朗南部、埃及以及地中海沿岸地区越冬;偶见于不列颠群岛、瑞典、丹麦及欧洲北部。

资料: 成群活动于开阔的湖泊、水库和坝塘中,也见于湖畔浅水处和沼泽地带。l984年11月24日在洱源茈碧湖见有结成上百只的大群和30—40只的小群分别在浅水区活动。杂食性,但以植物性食物为主。剖验3胃,胃内有植物碎片1次、坚果1次、水草碎片3次,3胃内均有不同程度的砂砾。胃内容物中植物性食物占75.6%。 栖息地高度为海拔l900—2370m。资源现状为常见种。在各高原湖泊中分布的数量不等。在昆明的滇池、路南月湖、嵩明水库、石屏异龙湖、丽江文笔海、蒙自长桥海、个旧大屯海、剑川剑湖、洱源茈碧湖等地均为优势种,而在大理洱海、江川星云湖则为常见种和稀有种。